KOK最新网址記者蒙婷婷舒婭疆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網發布信息,為有力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確保實現碳達峰目標,打牢碳中和工作基礎,省政府日前印發了《四川省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了“十五五”期間碳達峰的主要目標——到203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43.5%左右,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68億千瓦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以上。 四川(西部)經濟文化發展研究院財金商貿研究中心主任王小琪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及社會積極參與下,《方案》打造了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結構,是全局性的、具有深遠影響的舉措,而《方案》的實施也將對四川省內多個產業及相關企業帶來顯著利好。” 將實施十大重點行動 《方案》提出,四川將圍繞“碳達峰”實施十大重點行動。圍繞建設世界級優質清潔能源基地,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科學有序開發水電,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加大天然氣(頁巖氣)勘探開發力度,加快建設國家天然氣(頁巖氣)千億立方米級產能基地。到2025年,天然氣(頁巖氣)年產量達到630億立方米;到2030年,天然氣(頁巖氣)年產量達到850億立方米。 同時,圍繞全面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實施節能降碳增效行動。《方案》明確要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在節能領域的推廣應用,采用直流供電、分布式儲能、“光伏+儲能”等模式,推進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建設。《方案》還提出,將推進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等行業實現碳達峰。同時,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車船、綠色環保及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認為,《方案》的出臺將推動四川省“碳中和”向著更加有效的方向發展。“《方案》的出臺對四川省‘雙碳’相關產業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是新能源產業、新型制造業以及具有一定碳中和能力的產業。” 為企業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多家川企表示,未來將繼續為“雙碳”目標的達成貢獻力量,同時也對《方案》實施帶來的更多發展機遇表示期待。 盛和資源是一家以稀土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公司董秘郭曉雷向《證券日報》表示,“稀土是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領域的關鍵原材料,‘雙碳’目標的確立將有力地推動稀土產業的發展,對公司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郭曉雷告訴記者,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高度重視綠色低碳生產工藝,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經費用于工藝研發和設備改進,實現節能、減排、降耗,未來公司將繼續以實際行動積極落實《方案》,為實現“雙碳”戰略目標做出應有貢獻。 新筑股份董秘張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作為四川發展旗下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積極響應四川省委省政府發展綠色低碳產業號召,并于2022年8月份完成對四川晟天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51.60%股權的收購,順勢切入光伏發電行業,助力上市公司轉型布局綠色低碳產業,打造新的增長點。” “《方案》對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提出的目標,有利于促進清潔能源產業上下游發展,契合公司在天然氣裝備、氫能裝備業務領域的發展需求,有望為公司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厚普股份證券事務代表陳強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公司承建了多個國家級、省級氫能典型示范站,同時,公司氫能業務已成功在馬來西亞、西班牙等海外市場實現項目合作。 光伏龍頭通威股份早在2021年2月份宣布全面啟動碳中和規劃,推動公司綠色低碳發展。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通往碳中和的多種技術路線中,太陽能光伏技術是極具潛力的解決方案之一,也是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撐。”【編輯:彭婧如】
貴州省從江縣委書記周崇軍在邊會案例分享上發言。尹靈攝 中新網蒙特利爾12月8日電“從江世代傳承的農耕模式,既有效緩解了人地矛盾,為當地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又有效防止了環境污染,保護了生物多樣性。”貴州省從江縣委書記周崇軍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建清潔美麗世界”邊會上表示。 當地時間12月7日,COP15第二階段會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建清潔美麗世界”邊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邊會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中國新聞社主辦,中國新聞網承辦。 周崇軍介紹,“種一季稻、放一批魚、養一群鴨”,是從江人民世代傳承的農耕方式。從江完整形成了生態養殖、種植,綠色、循環發展的生物鏈。魚和鴨在田里覓食,吃掉害蟲和雜草,同時魚和鴨的游動為水稻松土,排泄物為水稻提供養分,稻田無需打農藥、施化肥,稻、魚、鴨和諧共生,形成了一條特有的生物鏈。 “這種世代傳承的農耕模式,既有效緩解了人地矛盾,為當地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又有效防止了環境污染,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周崇軍表示,近年來,從江深入貫徹推進綠色發展,通過核心區域保護、開展科技示范、注重企業帶動和品牌塑造宣傳,充分挖掘水土濕地資源、生物多樣性資源優勢,申報中國濕地公園進行區域整體性保護。 從江香禾糯是從江人民在悠久的稻作歷史發展過程中栽培選育并傳承至今的一種特色水稻品系。周崇軍介紹,近年來,隨著從江縣對香禾糯的保護發展,帶火了鄉村旅游,也吸引著當地眾多返鄉創業者。其中一名返鄉創業者采取“合作社+農戶+電商”的方式,組建了一支直播團隊,通過過網絡直播向外界推介當地村民種植香禾糯的全過程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把香禾糯米銷往全國各地,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他說,如今的從江正在大力推進現代農業觀光、文化旅游融合一體發展,最大限度挖掘從江香禾糯的商品價值、旅游價值,讓辛苦種植的農民生活富起來,讓加工銷售的企業錢包鼓起來,讓青山綠水的村莊美起來。(完)【編輯:張尼】
中新網蒙特利爾12月8日電“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取得顯著成效,在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發揮關鍵性的作用,‘美麗中國’理念使對自然的保護和熱愛深入人心。” 當地時間12月7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二階段會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建清潔美麗世界”邊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邊會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中國新聞社主辦,中國新聞網承辦。 邊會上,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中國實踐、中國作用、中國理念贏得廣泛贊譽,與會國際人士紛紛點贊,認為中國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有益經驗和借鑒。“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建清潔美麗世界”邊會現場。中新社記者余瑞冬攝 中國實踐 “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藏羚羊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為“近危”,云南野生亞洲象群上演一場“浪漫”的北上之旅,極度瀕危的海南長臂猿成為全球20種長臂猿中唯一呈種群恢復狀態的物種……諸多暖心故事,讓中國在生活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成效為世界矚目。 “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穆雷瑪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發揮著獨特作用,走出了一條既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又較好地保護生態的發展道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供效仿和學習的模式。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麗莎白•穆雷瑪在邊會上作主旨發言。尹靈攝 COP15主席、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通過多年努力,中國有效保護了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新增森林面積居世界首位,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得到了很好的恢復。中國的實踐和成效表明,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命運共同體。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干事蘭博蒂尼表示,中國積極參與世界環境保護進程,尤其是擔任COP15主席國以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令人感到非常振奮。“接下來兩周,我們將聽到更多關于中國經驗的分享。” 世界資源研究所副總裁兼常務董事克雷格•漢森表示,中國過去十年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取得顯著成效,包括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宣布設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等。 中國作用 “中國在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就其體量和影響力而言,中國在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發揮關鍵性的作用。”保爾森基金會副主席兼總裁戴青麗指出,中國生物多樣性豐富,珍稀物種繁多,對這些自然瑰寶的有效保護本身就是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的巨大貢獻。 此外,在國際投資和貿易領域,中國已經發布了包括“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在內的多個指南,為開展負責任的境外投資合作搭建了框架。中國商務部制定的“十四五”部門規劃中,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綠色貿易體系的目標,這將為開展可持續大宗商品貿易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戴青麗還表示,中國也正在成長為綠色金融的領跑者。例如,中國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中國擔任了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的共同主席,也在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中牽頭開展生物多樣性對金融穩定的風險評估。中國政府相關部門還在研究和探討在債務重組中實施“債務換自然”或“債務換發展”機制,兼顧債務國的生態和社會效益。 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部國際關系助理副部長斯蒂芬•德波爾表示,經過中方不懈的努力,COP15第二階段會議才會取得成功。“希望未來幾周,我們能共同努力,達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該框架將匯集全球各國的力量來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自然與生態系統的退化。”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部國際關系助理副部長斯蒂芬•德波爾在邊會上作主旨發言。尹靈攝 中國理念 “‘美麗中國’理念使對自然的保護和熱愛深入人心”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索爾海姆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美麗中國”的理念,這一理念打動了我,因為該理念具有積極的意義,調動了民眾的愛國情懷,使對自然的保護和熱愛深入人心,并使自然保護成為一種向善的力量。 戴青麗指出,中國已開始采取行動推動環境可持續性。例如,“生態文明”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和諧”的傳統理念,還成為了指導近期政府決策的根本性原則,為自然生態保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克萊恩斯歐洲環保協會(英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龍迪提出,茶和咖啡和諧共存是不同文化和文明互相扶持共同發展的典范,兩者皆為大自然的饋贈。人類和自然是相互依賴的,我們共處同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開放和包容的世界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傳統中國制茶工藝尊重自然規律,可持續發展農業讓人類社會和自然共同發展。 “我很高興聽到在中國,茶和咖啡能夠在同一地區蓬勃發展。中國農業背后的思想與‘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學理念相呼應。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想法,當我們思考解決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挑戰時,這個想法與當今世界有著不可思議的關聯性。”EDF+商業,韌性糧食與林業主任凱蒂•安德森說。(完)【編輯:程春雨】